[摘要]:目的:观察山葡健脾颗粒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例经高频彩超确诊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以山葡健脾颗粒+西医(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50mg/(kg·d)ivdrip)治疗,对照组以西医(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50mg/(kg·d)ivdri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高频彩超肠系膜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形态。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复查,两组肿大淋巴结缩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葡健脾颗粒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较好。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组由消化道或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再发性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以5-8岁儿童较多见。本病属于腹痛范畴,多因脏腑经脉失调,气机运行不畅所致。根据“不通则痛”、“六腑以通为顺”的机理,中医药治疗应以调理气机、理气止痛、活血化疲为原则。现将我院-年运用山葡健脾颗粒治疗该病例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为-年因腹痛待查入住我院的5-16岁儿童经腹部高频彩超确诊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病程2d-2.3年。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病程3d-3.1年。全部病例均有右下腹或脐周疼痛,其中呈持续性发作的21例,阵发性发作的79例。淋巴结直径1cm―1.5cm36例,淋巴结直径1.6cm―2.0cm48例,淋巴结直径2.1cm―3.0cm6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诊断及疗效判断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有关诊断标准。行腹部高频彩超检查,证实右下腹或脐周有单个或多个肿大淋巴结。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腹部高频彩超未见肿大淋巴结。显效:发热、腹痛消失、腹部压痛明显减轻。腹部高频彩超复查未见肿大淋巴结。有效:腹痛虽减轻,但时有发作,腹部压痛减轻,腹部高频彩超复查肿大淋巴结减少及减小。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腹部高频彩超复查肿大淋巴结改变不明显。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50mg/(kg·d),加入生理盐水ml,静脉滴注,同时加山葡健脾颗粒(体重50kg1袋qid,体重50kg2袋bid)治疗,1疗程7d。治疗7d后随访并复查超声,异常者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再随访。

1.3.2对照组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50mg/(kg.d),加入生理盐水mL,静脉滴注,1个疗程7d。治疗7d后随访并复查超声,异常者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再随访。

1.4排除标准: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者;伴有急性阑尾炎等其他急腹症者;患有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年龄小于4岁或大于15岁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1.5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iRidt分析。

2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原因之一,常易反复发作。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病程中或病后发病。目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病率逐年增多,其疼痛部位除右下腹压痛外,常随淋巴结分布部位而伴有脐周、上腹部及左下腹压痛。现代医学以对症、支持及抗生素治疗为主,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腹痛”范畴,病位在脾胃、肠腑。因腹痛所涉及的脏腑以六腑居多,而“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山葡健脾颗粒中的沙棘为胡颓子科酸刺属的落叶灌木、乔木或小乔木,性温、味酸、涩,入肝、胃、大小肠经,主要有滋阴、升阳、止咳祛痰、活血化瘀、消湿化滞等功能,,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本研究以健运脾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为治疗原则,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淋巴结长径明显短于对照组。山葡健脾颗粒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能够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山葡健脾颗粒

山楂、沙棘(鲜)、葡萄糖酸锌

健脾消食,用于1-7岁儿童缺锌患者或表现为脾虚食滞引起的厌食、异食癖,反复口疮,上感等症。

口服,一日一次,一次一袋。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jif.com/sjgx/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