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

总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

他们肩担青年之责

在承载着汗水与艰辛的乡土大地

挥洒着理想的热血

尽己力助推乡村振兴

将青春奉献给乡土

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理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几位优秀的青年志愿者

听一听他们的志愿经历,感悟青年志愿精神!

王军扬返疆推广沙棘种植

年,王军扬大学刚毕业,就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回到了家乡新疆工作。该志愿计划是由团中央、教育部根据国务院会议要求实施开展的,每年招募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的活动。

到岗后,王军扬面对眼前一片贫瘠的荒漠,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愿决心——他要帮助这片土地富起来强起来,重新焕发生机。想要改变这种情况,第一步就是环境治理问题。而沙棘,一种能在荒凉戈壁滩生长的植物,给以王军扬为首的一行服务西部志愿者们带来了绿色生态的希望。王军扬被任命为分团的林业站副站长,带领团队开启了漫长的奋斗之路。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不仅在荒漠上种起了生机勃勃的沙棘林,还帮助当地的百姓发展沙棘种植产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图为王军扬在沙棘地中)

王军扬克服万千险阻,坚守自己岗位,奉献青春为荒漠带来一片盎然生机,为百姓增添了许多笑颜。

范亚菠扎根西部进行文化扶贫

年,大学毕业后的范亚菠想要体验一下做乡村振兴志愿者,签订了3年“西部计划”,伴随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开启了他的西行旅程。

受所学专业的影响,他被分配到了新疆最北部的北屯市进行志愿工作。他说:“刚到时的那一转,把心转凉了。”眼前漫漫一片荒凉的戈壁滩,给了这位年轻的志愿者不小的打击,他在失落的心情里开启了他的志愿生涯。

他的工作主要是博物馆讲解,有时受当地百姓的邀请,也会给孩子们当家教,给他们补习,将他的所学所悟,留给这里的孩子们。

(图为范亚菠耐心给当地居民讲解相关事宜)

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当地的居民民风淳朴,善良天真,加之不断有心怀高志的志愿者前来加入他们,他在艰苦的环境里感受到了亲切的“家”的温暖,并在志愿奉献中更为深切的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他渐渐熟悉了这种单纯又充满热情的生活方式,并深深爱上了在这片见证了他成长的地方。

后来,范亚菠考取了国家公务员,选择继续留在新疆,为这个亲爱的地方继续奉献自己。

潘援支教偏远地区,追逐公益梦想

潘援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级会计系硕士研究生,荣获了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他在学校就热衷于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志愿经历促使了他后来坚定了去贫困地区支教的愿望。年,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阜平支教的一年,对于潘援来说意义非凡。到达这个贫困乡镇,他才切身感受到其中工作的艰难。他选择做一名地理老师,为孩子们描绘了书本中讲述的奇妙的美好的世界,传达着他对孩子们的鼓励与期许。在艰苦的环境里仍然保持美好初心,这份热诚的爱给这个贫弱的地区带来了温暖。

(图为授课中的潘援)

为了自己的公益梦想,他还先后参加了很多志愿活动:年暑假贵州偏远地区支教、年寒假作为“北大-台大-云大社会服务计划”成员,前往台湾桃园县罗浮进行社会服务、年4月代表全国青年参加G20峰会……

对潘援而言,这些珍贵的经历中,有犹豫,有迷茫,但这些情绪更多的促进了他对人生的认识与思考。因为公益,他找到了自己想要毕生追求的价值理念,并为此不断奋斗,为此幸福着。

陈晓娟返乡志愿,致力直播宣传大水乡

陈晓娟一直梦想为“乡村政协”、“教育发展”、“支教”贡献自己的力量。

年的8月,她如愿以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身份返回了自己的家乡——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在本禹希望小学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

年2月,她积极响应当地号召,报名了直播带岗大赛。她深入群众调研群众想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支教老师身份,在直播中宣传自己家乡、传播正能量观念。陈晓娟凭借着一次又一次的精心准备与耐心讲解从余名带岗主播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最终荣获大赛“最佳达人主播”称号,极大的宣传了她所执教的村子。

(图为直播中的陈晓娟)

赛后,陈晓娟说道:“回到家乡支教将是我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也想通过参加这次比赛来真正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继续前行。”

他们用实际行动表达出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的魄力

甘之如饴地把热情奉献给乡村

正值青春韶华的我们

也当尽一份力

发一分光

在这个时代里刻画出有志青年的形象!

撰稿:许馨予

排版:刘于烨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周起萌陈青蓝

主编:范丛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jif.com/sjzz/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