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6月29日19:00-20:00,六集纪录片《新疆滋味》将继续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新疆滋味》由中宣部指导,全方位展现新疆美食、美景和民俗文化,讲述新疆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美好故事。以“美味的故事”为线索,带领观众了解新疆这片文化融合的土地和人民“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状态。

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曾问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希望出生在哪里,汤因比说他希望出生在公元1世纪佛教已经传入的中国新疆。为什么?因为从那时起,新疆已然成为几大文明汇合交融的地方。

马寒冰所写的“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一曲传唱几十年,让更多的人知道新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慢慢地,我们知道了新疆的好,在于它文化的多元,地貌的多重,生活的多样。

《新疆滋味》从食物入手,解构新疆的“多”。美味的食物,上了餐桌,又走下餐桌,爬上数千米高山,潜入低于海平面的湖泊,闯进酷热的沙漠,巡于冰雪覆盖的牧场,跋涉在无垠的荒漠,藏身丰饶的沟谷。如此丰富多姿的新疆美食,哪张餐桌装得下?

当然,这还不够。

从古至今,东西往来,多少动物和植物在这里停下脚步,享受冰川雪水和强烈阳光的哺育。这使得我们的叙述可以更加恣意、延展,甚至向帕米尔高原之外,向历史的深处。

新疆各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传统生活中的智慧和现代生活中的融合构成了今天的美好。我们将通过对食物的探秘,以丰富的物产为线索,继续呈现一场《新疆滋味》的盛宴。

《新疆滋味》4-6集分集介绍

4

《鱼羊为鲜》

本集讲述新疆的肉类食物。

艾斯卡尔家的牧场,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上。儿子扎力卡尔今年考上了大学。为此,家里宰了一只羊,以示庆祝。手抓肉,是牧民家庭最美味的菜肴。

托克逊是全国唯一的零海拔城。当地的托克逊黑羊,是适合在盆地养殖的古老羊种。低海拔地区特有的湿度和温度成就了当地民间特有的美食——蒸羊肉。牧场的热扎克亲自下厨,宴请兽医赛米大夫,他做的就是蒸羊肉。

阿布要启用一座废弃已久的馕坑,用它烹制烤全羊。阿布所用的工具是一床棉被、几块木板和一堆泥土。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控制馕坑的温度。

马婷的拿手菜——炒羊杂,是他们家餐馆的招牌菜。马婷家的餐馆位于公路旁,炒羊杂曾是货车司机的最爱。一盘炒羊杂,见证了当地公路交通的变迁。

罗布人牙森擅长捕鱼。周末,牙森带着孩子们一起来到塔里木河畔,他就地取材,用红柳枝为孩子们烹制了一道河边野餐——烤鱼。

5

《秀色可餐》

新疆的水果因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含糖量高,鲜食极为可口。同时,如此高的含糖量,又使得新疆水果对时间和氧气完全没有抵抗力,不耐运输和储藏。

本集选取喀什的甜瓜、无花果、色买提杏、木纳格葡萄、伊犁的野苹果为故事,讲述它们的特性和人们为了更长久地食用,想尽一切办法储藏它们的过程。

06

《流光溢彩》

本集将从天山脚下牧人家的一碗奶茶开始,讲述新疆饮品的故事。

游牧民族视奶茶为生活的必须。好的奶茶,必须有好牛奶,而茶来自南方,跨越千里。一碗浓厚的奶茶就是幸福的滋味。

沙质的土壤,强烈的温差造就沙棘果无可比拟的营养价值,但它的酸涩让人却步,一杯从酸涩到营养且美味的沙棘汁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柯尔克孜族偏爱一种传统的包孜酒,说是酒并不准确,它没有辛辣的口感只有绵柔的香气还略带甘甜,酿造它的原料因为很少有人耕种而显得愈发珍贵,每一位柯尔克孜族人从孩提时代到长大成人无不对包孜有着美好的记忆。

格瓦斯是俄语,嘶嘶声的意思,将黑面包的发酵液加上啤酒花,再将时令的水果加入,秘密浓缩在一杯神秘的橙色液体中。

新疆的纬度和光照造就这里大麦和酒花的独特品质。一杯富有新疆特色的啤酒如何诞生?如何把新疆元素酿进啤酒之中,又如何呈现给大众?不同身份的人们付出了同样的努力。

纪录片《新疆滋味》

6月27日-6月29日

19:00-20:00

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jif.com/sjpz/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