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张蕴实习生张琦

青海湖鸟岛见证着每一枚新生命破壳而出;水天一线间,普氏原羚如精灵般在绿油油的大自然地毯上灵动跳跃,上万尾裸鲤在生命大通道完成洄游产卵,个生态监测站点和监测体系“天空地”实时监测体系初步建立,“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勾勒出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的生态保护故事向世人娓娓道来......

8月,青海湖迎来最美时刻,记者跟随青海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青海这十年)”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创建中的青海湖国家公园,见证青海湖十年变迁。

青海湖畔普氏原羚。杨涛摄

只到只湖畔生灵不断增多

这里有荒漠、草原、森林、高原河流及湖泊湿地,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作为我国内流区完整水循环水生态过程的典型区域,青海湖生态持续向好的华丽蝶变,成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写照。

在青海湖周边,有一种羚角十分对称的羚羊,它就是比藏羚羊还稀少的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是青海湖滨沙化草地的代表物种,是世界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也是青海湖的旗舰物种,仅分布在青海湖环湖地区。

进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境内,“中国普氏原羚之乡”的牌子赫然醒目。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普氏原羚物种数量曾一度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年12月27日,刚察县哈尔盖地区建立了国家首个普氏原羚专属保护区——“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年9月“刚察县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保护站”正式挂牌成立,该区域总面积为.8平方公里,区域内有稳定的7个普氏原羚种群。

8月12日,在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保护站内,刚察县自然资源局和林业草原局副局长晏银丽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为更好的保护这一濒危珍稀物种,当地成立了联合巡查小组,每年每月定期开展巡护,今年以来巡护16次,巡护里程达公里,对普氏原羚种群保护和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区内还设立野生动物监测站,其中设立8个监测点,通过卫星传输等手段监控疫病,在饲料短缺时人工投喂。

截至目前,环青海湖区域共15个种群普氏原羚数量从最初的只恢复到现在的多只。

多年不懈努力,当地保护野生动物意识不断增强,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普氏原羚屡屡发生交通意外。

近年来,刚察县森林公安局在日常办案中发现,国道公里到公里处因车速过快,常常发生普氏原羚被撞死亡事件......

“普氏原羚交通事故死亡后,赔偿金只有2万多元。我们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开展调查工作,对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协调当地多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设立保护通道。”回想起普氏原羚遭受的劫难,刚察县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负责人山成斌感慨万千。

不懈努力下,年7月2日,我国首个普氏原羚通道、青海省第一个单一物种野生动物生命保护通道建成。

迄今为止,这条“生命绿色通道”未发生一起普氏原羚被撞伤亡案件。

在当地,守护普氏原羚,不仅是主管部门、相关单位的责任使命,更是牧民百姓的行动自觉。晏银丽介绍,哈尔盖当地居民自发组成一支野生动物巡查保护队,牧民们无偿自愿为野生动物保护竭尽全力。普氏原羚种群的成倍恢复,仅是青海湖畔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效的直观见证之一。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处长陈德辉表示,如今,青海湖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达90%以上。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种类由年的92种增加到年的97种,栖息水鸟数量较年的33.6万余只增加69.9%,达到57.1万只,青海湖成为中国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通过五次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资源量逐步恢复,年1月1日起,青海省启动为期10年的第六次封湖育鱼。

数十载致力守护,数字最具直观。统计显示,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年增加33.6%,达10.85万吨,较保护初期增加42倍......

景区到保护区绿进沙退生意盎然

8月12日,蜿蜒公路一路向前,车辆行进至青海湖东北岸,一派“绿进沙退”的诗意景象浮现眼前。黑颈鹤、斑头雁等高原水禽在湿地惬意栖息,藏羊、牦牛在草原悠闲觅食。

沙岛,曾是青海湖畔“王牌景区”,青海湖游客前来“打卡”的热门景点,从景区变为保护区,海晏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文虎向记者介绍起这里的防沙治沙历程。

马文虎介绍,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海晏县克土沙区每年以十几米的速度向东北侵袭,周围大片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原生植物逐年减少,河道出现了季节性断流,导致青海湖湖区水位明显下降,尤其是每年春冬季节,呼啸的寒风夹杂着黄沙,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铁路和公路部门每年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清沙护路。沙漠化面积的逐年扩大已经严重威胁到青海湖周边乃至全省的生态安全,防沙治沙刻不容缓。

为有效控制沙漠化的扩大和蔓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晏县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治沙方法,创新固沙方式,调整树种结构,试验成功了“沙棘营养土坨造林、乌柳截杆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沙区的先进实用技术。在高寒旱沙区走出了一条固沙造林的新路子,为同类型沙区的治理做出了成功实用的典范。

一颗接着一颗栽、一代接着一代干。据不完全统计,沙区累计投资达2.1亿元,沙漠化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6万亩,减少到现在的99.3万亩。

40年间,一条条坚固的绿色城墙在沙岛矗立,青海湖边沙丘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水草丰美、自然和谐。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年,克土沙区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十三五”以来,克土沙区完成造林绿化、生态综合治理、湿地保护等共万亩。

科学监测青海湖立体“生态之眼”

科技,正为青海湖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不断赋能,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有了强大数据技术支撑。

“大数据平台现有视频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jif.com/sjpz/10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