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记红枣香菇沙棘马铃薯科
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吕梁篇 岚县王狮乡长门村科普e站 丰收时节,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玉坪乡圪针湾村的田垄间,一颗颗马铃薯滚落而出,农户们正忙着开刨、去秧、装袋,田间地头,中国薯网临县分公司的负责人已经谈好了收购的价钱,一车车的马铃薯源源不断运出,勾勒出了湫水河畔一幅“科技致富”的美丽画卷。 吕梁是革命老区,也是中国科协的定点扶贫地区。年,中国科协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派出第一届中央赴吕梁讲师团;年,中央组织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中国科协作为中央国家机关中最早响应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10个部委之一,派出第一届赴吕梁科技扶贫工作团,从此开启了中国科协吕梁定点扶贫工作。 年开始,按照中央关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布局要求,国务院扶贫办将吕梁市临县、岚县调整为中国科协定点扶贫重点县。为此,中国科协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理念,在贫困人口集中地区建设1万亩以上马铃薯产业产销一体化示范基地,推广种植脱毒马铃薯,聘请专家指导农民科学育种、科学种植,并协同中国薯网进行保底收购,使种植马铃薯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增产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随着马铃薯产业规模逐渐形成,我们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将产业扶贫重点转向了红枣、食用菌等传统特色农产品,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向贫困地区覆盖。”中国科协派驻临县挂职副县长周峰介绍说,今年将继续推进红枣的深加工和开发利用,巩固发展“枣木香菇”产业,并试点羊肚菌种植,“预计年通过产业扶贫,带动临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增收脱贫的目标,能够顺利完成”。 临县是我国有名的“红枣之乡”,其黄河沿岸地区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大片枣园,唐宋时期被移植到湫水河东岸,使得全县到处都有成片的枣林。据统计数据显示,该县现有红枣栽培面积达80万亩,全县65万人口中枣区人口有37万,都依靠红枣为主要收入来源。 郭海平(右一)在酒窖内接受记者采访 “我从16岁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卖枣,算来已经跟红枣打了26年交道。”山西中鹰大红枣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海平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受制于红枣欠收以及价格滑动等多方面因素,中国科协积极帮助当地红枣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强红枣深加工,提升红枣的附加值。 年4月成立以来,中鹰大红枣产业有限公司在中国科协的帮扶下,依托临县红枣为原材料生产红枣红酒、枣醋、枣粉、红枣白兰地等系列产品,已成为当地红枣深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 红枣白酒 “我们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的组织模式,建设有机红枣种植基地1万亩,与当地的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郭海平说,该项目总投资6.5亿元,全部投产达效后,年可加工红枣万公斤,销售收入5亿元,新增就业80余人,直接带动户枣农致富,真正为振兴吕梁红枣产业发挥力量。 据介绍,围绕红枣产业振兴,中国科协还积极支持临县开展红枣等农副产品进京推介等系列活动,并协调相关科研院所支持成立了以李文华院士为牵头人的红枣院士工作站,集中开展红枣科技攻关。 刚烘干的枣木香菇 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临县千山菌业有限公司则将目光放到了枣木上。“全县有80余万亩枣树,每年修剪树枝达1.5亿斤,如果可行的话,能支撑万袋香菇种植生产规模。”采访时,该公司总经理高永军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红枣和香菇的完美结合?这是让他头疼的问题。当时,恰逢中国科协牵线搭桥,聘请食用菌专家李玉院士对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我们经过李玉院士团队的指导,积极试验种植,年成功研发枣木香菇栽培技术,生产的枣木香菇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深受市场欢迎。”高永军欣喜地说道。 “作为全县第一家食用菌企业,千山菌业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贫困户通过栽培香菇也取得了显著效益。”据周峰介绍,临县香菇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全县香菇种植基地达到51个,菌棒规模万棒,涉及12个乡镇41个村,吸引余名贫困人口参与种植,年产鲜菇万公斤,年产值达0万元,已成为临县精准扶贫的主要产业之一。 在吕梁定点帮扶的33年来,中国科协紧密结合吕梁市农业产业发展计划,精准聚焦临县、岚县的马铃薯、红枣、食用菌等优势产业,采用科技示范项目帮扶的方式,先后建立了岚县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临县“枣木香菇”养菌试验基地、岚县祥源养殖示范基地等10个科技种植养殖扶贫示范基地,培育了岚县康农薯业、临县万家乐食用菌协会等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技协组织,带动了大批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年,中国科协联合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启动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通过将科技作为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的有效载体,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到年,在贫困地区支持建设个以上农技协联合会(联合体)和0个以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现农技协组织和服务在贫困县全覆盖;组织10万名以上来自各级学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技专家参与脱贫攻坚,实现科技服务在贫困村全覆盖;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和服务向基层集聚,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 正在培育的马铃薯脱毒苗 位于吕梁山北端的岚县,也是集中成片特困地区。针对品种退化、种植水平较低等制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中国科协引进了马铃薯脱毒技术,在此建成脱毒种薯繁育基地连栋智能日光温室(二期),提高岚县马铃薯种薯应用率和覆盖率,并协调山西省农科院建立岚县马铃薯专家工作站。日前,该县已成功申报“中国马铃薯(美食)之乡”称号。 “我们坚持把发展产业、推动就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彻底拔掉穷根。”中国科协派驻山西吕梁岚县挂职副县长王保辉介绍说,该县探索形成了合作社造林、合作社管护、林业资产收益等一系列生态扶贫新路子,实现了一个战场上打赢生态、脱贫两场战役的“双赢”目标。 近年来,岚县将沙棘产业与合作造林、生态扶贫紧密结合,按照“一三五五”发展模式推动沙棘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发展。如今,该县已成为全国沙棘种植集中区,拥有天然野生沙棘林20万亩、沙棘果园基地7万亩。 王保辉告诉记者,所谓“一三五五”发展模式,“一”即由中国科协支持,以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牵头建立一个沙棘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三”即三个沙棘采穗圃;“五”即在土峪乡、王狮乡、苗圃、普明镇建设五个育苗基地,建成40个沙棘繁育全光雾化大棚,年产沙棘苗木万株;“五”即在社科乡、王狮乡、界河口镇、河口乡、顺会乡建设五个万亩以上的种植基地。 沙棘果 在岚县王狮乡沙棘育苗基地里,红的、黄的沙棘果分外耀眼,尤其是从内蒙古引进的“圣果1号”,果粒硕大、娇艳欲滴。这个基地由岚县沙棘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水利部沙棘管理中心、山西省果树研究所教授指导,引进4个优良品种、选育5个本地优种,采用无性繁殖技术育苗万株。在满足岚县沙棘产业种苗需求的同时,承接这个基地建设的岚县别样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可获得60多万元劳务费,种苗出售后,还可获得10%的分红。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年全县流转的6万亩退耕还林地全部种植沙棘,成活率达到95%以上,通过“劳务收入+退耕还林补贴”方式,年收入达万元,带动户贫困户人实现稳定增收。 大棚里培育的沙棘苗 “今后,岚县规划发展沙棘基地50万亩,其中计划改造原有沙棘20万亩,新植沙棘30万亩,打造全省最大沙棘工业原料林基地。”据王保辉介绍,通过对初期套种仿生中药村和沙棘根、茎、叶、花、果、实6个方面综合开发,预计沙棘产业年收益达到25亿元,带动10万农民稳定增收。 与此同时,中国科协还采取“村委+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支持食用菌、蔬菜、小杂粮等特色扶贫产业,推动食用菌产业在岚县快速起步发展;协调中国农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建立岚县畜牧兽医专家站,协调中国林学会设立岚县林业服务站。 10月16日至17日,年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现场会在吕梁市召开,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岚县王狮乡沙棘良种育苗基地及种植基地、岚县康农薯业有限公司二期智能温室、临县中鹰大红枣产业有限公司等科技扶贫示范点,推广了科技助力生态扶贫、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搭建电商扶贫平台等典型经验和工作模式。 年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现场会 “中国科协自年在吕梁开展定点扶贫以来,三十三年如一日,在科技宣传推广、干部培训、项目扶贫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吕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会上,谈及中国科协吕梁定点扶贫工作时,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表示,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多位领导先后来吕梁调研,指导吕梁科协组织改革创新,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帮助临县、岚县、柳林设立院士工作站,在人才引进、科技扶贫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帮扶。 33年来,中国科协派出4届讲师团、20届扶贫团,名干部先后在吕梁挂职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并且通过创新定点扶贫方式,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变“输血”为“造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探索出一条科学扶贫的路子,仅年、年已带动临县、岚县共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年岚县将脱贫摘帽。(文/科协改革进行时) 科协改革进行时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jif.com/sjpz/2141.html
- 上一篇文章: 沙棘油的功效有哪些小春二号2号氧元素的效
- 下一篇文章: 男性沙棘保护肝脏,烟酒社交有了健康卫士